抚顺城乡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 群众获得感提升
来源:辽东网浏览:8549次'时间:2019年5月31日
    建国70年来,作为重要民生事项的城乡医疗卫生事业,经历了巨大的变迁,实现了飞速发展。在抚顺,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(乡镇卫生院)、社区卫生服务站(村卫生室)、签约家庭医生(乡村医生)为载体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在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和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;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,3D打印、腔镜、介入、微创手术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,电子病历、远程医疗、APP挂号等智慧医疗手段让就诊更便捷;城市公立医院改革,结束了60余年“以药补医”的历史;城镇职工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泛覆盖,实施大病集中救治,范围由9种大病扩大到14种,增强了居民就医获得感。
 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水平的三大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。从数据上看,我市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1982年的69.28岁(第三次人口普查)提高到2017年的77.11岁,婴儿死亡率从1982年的18.41‰下降到3.1‰,孕产妇死亡率从1982年的13.68/10万下降到9.67/10万,处于历史最好水平。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,让抚顺这座城市更具魅力和活力。
  医院、病床、医生、护士等医疗资源极大丰富,使我市荣列辽宁省医疗资源丰富城市行列。全市现有医疗机构1373家,远超1978年的319家,床位数14978张,较1978年7518张翻一番。2017年末,我市每千人口执业(助理)医师2.68人、注册护士2.78人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.11张,分别比1978年增加1.18人、1.35人、3.3张。上世纪70年代,我市医院的本科卫生技术人员凤毛麟角,而今我市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7.01%,高学历的人才提供了更高的健康服务。
  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,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,全市共有医院74家,城市公立医院33家,其中有结核、肿瘤、传染、精神、妇儿、职业、眼科、口腔等专科医院,专业门类齐全,布局基本合理。由疾控中心、中心血站、120急救中心等组成的公共卫生体系在健康维护中发挥了很大作用。由县医院、乡镇卫生院、村卫生室组成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健全。现在我市基本建成由医院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、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“15分钟健康服务圈”。
  以前行医靠的就是血压仪、听诊器、体温计“老三件”,今天则是CT、MRI、超声等大型医疗设备。医疗技术更是快速发展,我市的几家三甲医院已经在骨科手术中运用3D打印和腔镜、介入、微创等医疗技术,电子病历、远程医疗、APP挂号等信息化手段也是层出不穷,这在7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让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,统计数据显示,2017年我市年门诊服务量比1978年末增加357万人次,增长60.94%,年住院量比1978年末增加33.62万人次,增长36.2%。
  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医疗卫生事业较大的成就,其中最主要的得益于2009年启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,是政府针对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,以儿童、孕产妇、老年人、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,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。20年来,我市已经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93.06万份,孕产妇健康管理近0.96万人,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7.2万人,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27.7万人,为17万名高血压患者、6.2万名糖尿病患者和0.7万名重度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健康管理。
  自2017年我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,全部取消药品加成,结束了60余年“以药补医”的历史。与此同时,围绕全面深化改革,我市努力在分级诊疗、现代医院管理、全民医保、药品供应保障、综合监管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,同时正统筹推进健康相关改革。
  “因病致贫”是农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,也是卫生领域一个攻尖的“硬骨头”。为了不让历史再现,近年来,市卫生健康委通过争取设立了抚顺市健康扶贫专项资金,在扶贫攻坚期内,每年列支总额度为130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。依托县乡村卫生计生专干、医生、村医等人员组建了健康扶贫工作队,大病集中救治范围由9种大病扩大到14种,对重病和大病实施兜底保障。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每年一次的体格检查,体检费用标准为人均150元左右。目前已体检19262人、体检率67.85%。
  与此同时,医疗保障体系广泛覆盖使人们享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截至2017年底,全市职工医保参保人数93.2万人,城镇居民医保参保41.1万人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68.1万人,参保率稳定在95%以上。